7月2日至10日,我校“星火传薪志,碧水护山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在南昌、井冈山两地开展了“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2025年江西省高校学子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师生们将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赣鄱大地,以实践感悟农耕文化。校党委书记汪胜前在南昌高新区鲤鱼洲为实践团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
课堂上,汪胜前以“守护一方水土,传承千年智慧——农业灌溉对农耕文化的影响”为主题,从大禹治水到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从传统灌溉到智慧农业,诠释了农耕文明与灌溉发展的紧密联系。在红井村清华大学江西实验农场的红井旁,通过讲述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带领军民挖井抗旱的感人故事,“行走课堂”将“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红色基因深植学生心田。汪胜前还带领同学们实地考察高标准农田和湿地修复项目,感受无人机巡田展现的科技魅力、生态修复彰显的和谐之美。他指出,智慧灌区是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的融合,是传统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红井故事到生态保护,从传统灌溉到智慧农业,新时代青年既要传承传统智慧,又要利用新兴科技,以自身所学服务乡村振兴,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责任担当。
以“农耕文化”为主线,实践团还在井冈山调研了“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项目、走进了智慧农业产业园、瞻仰了井冈山红色革命圣地、寻访了当地革命烈士后代。井冈山市副市长戴亿政亲切探望了实践团成员,对他们为当地水利设施改造和农耕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持表示感谢。
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将农耕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生态文明建设和青年使命担当有机融合,不仅拓展了实践队员对农业灌溉的认知,更引导大家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让同学们在行走中感悟党的初心,在实践中坚定信念。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将专业知识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在服务“三农”的实践中成长为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文/刘丽平 边俊辉 何宜珊 黄佳慧 谢浩文 图/陈子豪 卢俊宇 责任编辑 潘旭 张惠)

汪胜前与实践团全体成员在一起

在南昌开展实践活动

在井冈山开展实践活动